×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私学与官学!论儒家与法家的区别?

大家好,我们的晓正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西周时期官府教育开始兴起,当时主要是贵族教育,贵族教育文化的垄断,创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乐制度崩坏,以孔子为首的一批优秀人士开始兴起私学并传授知识,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而到战国末期百家合流趋势明显。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儒法兼通,博采众长。在政治上有吕不韦吕氏春秋,以及在统一六国以后秦国虽然以法治国,但将孔子之后孙孔鲋封为文通君,掌管天下文士。从西周到秦帝国时期也完整地再现了,先秦时期我国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再到由官府收回学术主导权的这一趋势。
在西周以前原始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步过渡,使中国的古代教育制度化。西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继承了夏商两朝的优秀教育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官方的贵族教育,初步脱离了原始教育的粗糙和鄙陋,并且指定了明确的教学框架。法家代表韩非层要求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实际上也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框架继承。在西周时期典型的贵族教育规定了学在官府,政治和教育并不分离,官员也是老师两者相互融合。当时有国学和小学之分,小学是中小贵族子弟之学,而国学则为我们普遍所知道的礼乐射御书术。但不论如何如何西周的整个教育制度都是针对各族贵族子弟的,没有血缘传承的人是不配获取任何知识的。而由于礼乐制度的崩坏使得私学兴起,可以私下招门徒讲学。这也使得各个代表学派可以广收门徒宣传自己的思想。普通民众和平民才真正有机会学习曾经没有资格学到的诸多知识礼仪。但这依然比不上现代的教育普及,只是对于非贵族的世人群体而言。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诸子百家在当时的学术作用,经常很多人对于诸子百家抱有偏见,认为不论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有愚民政策,并且都可断章取义般的抽出某一个经典名句以作为自己的论证,实际上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当时每一个学说都有自己的先进性,同时也有自己的保守性,但毫无疑问,所有学派都具有普及知识这一共性。只不过一些是以法律为主,一些是以道德为主,一些是以修养身心为主,一些是以科技为主。而且在诸多所谓愚民政策当中愚民未必就是让民众变傻。在古汉语当中的愚字,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朴实之意。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大智若愚,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与普通民众一样朴实,而并非如民众一样傻。西周时期的教育对象,虽然是各类贵族,但是地方教育机构也是存在的。
在当时主要是以考察德行和道艺为主。当然,本质上也是贵族之学,只不过较为基础,更加地方特点化,也属于官学的一种。而地方之学,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当时的周天子以及国学输送人才,而诸侯国的贵族子弟则更有可能直接进入国学,他们学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护统治,所要学习的诸多政治制度,以及法律文书,还有上战场所用到的各项技能。可以说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培养国家的优秀统治人才,所以也造成了一大特点,那就是政教不分。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并不存在任何差别。而且大部分老师都是当朝官员,只有很少部分是退休官员担任。在这一时期也表明西周的教师制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但同时也反映出西周时期教师地位的崇高。
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就已经成立,但很多典章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统治而出现并制定的。因此,其中所说的以德治国并非是以现在的道德,而是以奴隶制度之下的一种等级化的道德去治理国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用所谓的奴隶制贵族的道德去治理国家和社会已经无法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普及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不用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生存和生活,在社会上也由此出现了一批人,这些人或者是没落的贵族后代或者王朝官吏。在博览群书之后,辞官归隐著书立说。但此时的学说依然与政治脱不开关系,诸子百家绝大部分的学说都是为了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当时天下大乱,很多学说都纷纷想要找到施展自己的舞台,而很多诸侯国也希望任用这些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富国强兵。

上一篇: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其在春秋时期有什么特
下一篇:没有了